由中國制造商晶科能源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基于 TOPCon 技術開發了一種帶有子電池的串聯鈣鈦礦硅電池。該小組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器件制造過程中的分流概率,成功地降低了硅子電池中的電壓損失。一個中澳研究小組基于 隧道氧化物鈍化接觸 (TOPCon) 技術開發了一種用于底部電池的單片鈣鈦礦-硅 n 型串聯太陽能電池。 科學家們說:“我們在損傷蝕刻的前表面上共形地制造鈣鈦礦子電池,以減輕粗糙 c-Si 基板的負面影響,從而防止跨載流子傳輸層、吸收層及其相關界面的分流路徑?!?,并指出他們遵循光伏行業常用的標準晶圓切割和蝕刻工藝。 他們表示,這種策略受益于功能層和界面的協同效應,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器件制造過程中的分流概率。 他們構建了 1cm2 的電池,該電池具有基于 鎳 (II) 氧化物 (NiO x ) 的致密空穴傳輸層,厚度為 10 nm。該研究小組表示,這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可能導致分流路徑的針孔的可能性。PolyTPD 是一種出色的空穴傳輸層材料和電子阻擋材料,用于鈍化 NiOx 和鈣鈦礦薄膜之間的界面,目的是降低電池的整體電壓損失。 研究人員使用真空閃光法確保鈣鈦礦薄膜的均勻生長,并制造了由氧化錫 (II) (SnO x ) 制成的電子傳輸層,該層使用 原子層沉積 (ALD) 沉積。他們還為電池配備了基于二氧化硅 (SiO 2 ) 和 聚四氟乙烯(PTFE)的抗反射 (AR) 涂層,據稱該涂層 可用作屏障層以提高穩定性。 通過光線追蹤和器件模擬,學者們發現子單元級別的反射損耗和電阻損耗都可以優化,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整體功率輸出損耗。測量結果還表明,串聯電池可以實現 27.6% 的功率轉換效率。 “在減少寄生吸收損失方面也有改進的空間,”研究人員說。 他們在“使用工業制造的 TOPCon 器件的 27.6% 鈣鈦礦/c-Si 串聯太陽能電池”中展示了他們的發現,該文章最近發表在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。該研究小組包括來自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、中國 北京理工大學 和中國組件制造商 晶科能源的學者。 “上面討論的方法可以幫助低成本和高效的鈣鈦礦/c-Si串聯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,”科學家們說。 我們是專注于被動房、零碳建筑及零碳園區的合作服務平臺,如果你有被動房或者零碳建筑可以來本平臺洽談合作: